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秦大河:雾霾不会导致气候变暖而是变冷

  中央气象台12月2日发布大雾黄色预警和霾黄色预警,黄淮、华北、华东局地遭到雾霾侵袭。公众不由得对雾霾和气候变暖之间的关系产生疑问。秦大河院士在2012年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持撰写的报告中,指出了气候变化与阶段性极端天气之间的联系。中国环境报记者为此对秦大河院士进行了专访,请他对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同全球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

  记者:您从1995年就开始研究气候变化科学,请问,现在我国雾霾多发是否与气候变暖有关?

  秦大河: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雾和霾是两回事。一般来说雾是水汽,霾是干雾。干雾分两种,一种是自然界本身就有的,一种是人类活动排放的。自然界本身就有的暂且不提。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部分是污染物,对健康有害。中国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能源结构中煤大概占了70%左右,这和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一样。西方很多国家都不用煤,而是用天然气、石油,热量大,排放的温室气体少。而燃煤既排放温室气体,又排放污染物、二氧化碳等微粒,所以既造成了全球变暖,又污染了环境,它是双重结果。

  至于雾霾是不是和气候变暖有关系,至少现在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居世界前列,这无疑会增加全球变暖的分量,中国使用大量的煤炭无疑会增加雾霾。

  记者:我们从科学上应该如何认识雾霾和气候变暖的关系?

  秦大河:雾霾是降温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溶胶的减少,也就是霾的减少,虽然意味着空气质量改善,但是同时会导致大气升温。

  举例来说,中国气象局发布了过去50~60年气象资料的图,可以看到在中国云南、贵州一带是降温的,尽管全世界都在升温。为什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个区域的燃煤量比较大,而燃煤导致的霾是降温的。也就是说,全球变暖是整个地球的平均温度升高,但并不代表每个地方都升温。

  记者:那在政策上如何协同二者?它们之间有没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秦大河:那就要减少煤炭的使用,这样既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又减少了雾霾。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要经过确切的计算才能得出。

  已经存在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一个惯性,会长期起温室作用。即使现在我们停止一切活动,不吃不喝,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保持在目前的水平一点不增加,温度还是会上升,只不过升温速度很慢。我们说升高多少度就是升温降温相加的代数和,这非常复杂。霾影响健康,但它可以降温。如果霾没有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也会减少,因为这主要是削减燃煤起到的作用。

  记者:中国的霾比较严重,那对温室效应是不是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这个有没有定量的关系?

  秦大河:在这方面,我个人还没有特别的见解,因为二氧化碳是全球性的,它肯定会影响热量进入,带来一定影响,但是平均到全世界就很难说了。

  记者:您认为中国应如何治理雾霾?

  秦大河:煤炭燃烧对大气污染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当前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量均远超出环境承载力。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以细颗粒物(PM2.5)、臭氧为特征的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重度雾霾天气给大气环境、百姓健康、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并引起公众的恐慌。

  中国要治理雾霾,一要取缔带来重度污染的工厂,二要通过科学技术治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防治雾霾、防止气候变暖都有利。中国2012年消耗的标准煤大约是36.2亿吨,我们的增量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的总量,而我们单位能耗产生的效益仍然很低,大概是日本的1/5、美国的1/3,这说明我们在绿色技术方面还有很多弱项。所以治理雾霾,就要减少煤炭消耗,靠科学技术来推广低能耗、高产值的技术。

  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09年中国政府首次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目标远远高于美国宣布的减排17%、欧盟提出的最高减排30%的目标。

  中国减少煤炭消耗,既能减少雾霾,又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无疑会对世界做出贡献。

  记者:从近15年观测的结果来看,温室气体排放的速率在提高,但温度升高的速率却在下降。如何解释?您预计温度升高的速率是什么趋势?

  秦大河:最近15年,也就是1998年以来,温度升高的幅度变平。1950年以来是每10年升高0.12度的速率,但在1998年~2012年的十几年间,速率只升高了0.005度,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气候变暖停滞。

  首先,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产生的热量有93%在海洋里。其中,海洋上层700米以上占的比较多,700米以下占的比较少。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环流出现的降温会把全球温度上升的速度给拉下来。其次,温度上升是一个很复杂的关系,有各种因素使它上升,还有各种因素使它下降。所以温度变化总是在平衡当中体现上升的快和慢,但气候变暖趋势从更大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毋庸置疑的。

  通过十几个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我们认为未来气候还是会变暖,但变暖的停滞现象可能还会持续一二十年,甚至更短。但我们必须承认,由于大气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这一未来的趋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记者:为什么IPCC强调“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气候变暖中占据主导因素”?这个时间段是否与“工业化以来的全球变暖是由人类引起的”结论相左?

  秦大河:这与IPCC之前的结论并不冲突。自1990年以来,IPCC开展了一系列的评估报告,进而越来越明显地揭示了人类对气候的影响。上世纪中叶以来,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化石燃料燃烧、土地利用,以及水泥制造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增加,使温室气体成为影响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而根据IPCC的温度变化曲线,1950年之后,全球温度出现了明显上升。所以说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在全球变暖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记者:根据报告,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对中国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秦大河:严格来说,气候变化影响问题是由IPCC第二工作组来做的。未来全球温度将上升,这也包括中国在内。在中国,北方温度上升的速度要比南方快,这样会影响中国的气候。第五次评估报告对降水做了预估,某些地方的降水增加,某些地方的降水减少,会造成水循环的混乱。另外,对土壤湿度、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生物多样性、食物安全、人体健康等方面会造成负面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行动。

  事实上,中国近几年出现了很多极端天气。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增加,如强降水天气、极端高温天气、极冷天气,这与世界是同步的。根据报告,未来高温热浪天气将更多,一些干旱的地区可能更加干燥,而湿润地区可能有更多降水。

  记者:您如何理解“气候变化是天上的资源”?

  秦大河:大气圈本身就是一个资源。简单地讲,现在的风力发电被认为是一种绿色清洁能源,因为风来自于太阳,太阳加热使大气不均匀,产生流动,流动产生风。而风可以用来发电,这种发电不用燃烧煤炭、石油等排放温室气体的燃料,所以它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

  除了风之外,太阳、光能也是大气圈里的资源。因此气候资源能够作为人类绿色清洁能源,而且是取之不尽的。但是如何把它转化成廉价的能源,还需要时间和技术方面的改进。

  记者:您是否关注华沙气候大会?对资金落实、技术转让等问题有何看法?

  秦大河:我一般会通过看报来了解。不过我们只是为他们提供科学技术的理论依据,告诉他们排放多少、会增温多少,我们报告里面写得清清楚楚。

  记者:很多专家认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适应比减缓更为重要。您怎么看?

  秦大河:适应是很广泛的。例如,准确的天气预报就是适应;让农民脱贫,也是适应;我的住宅要是很坚固,狂风暴雨就吹不倒,都是适应。而减缓更多的是政治谈判。对于发展中国家,我个人的观点是适应和减缓应并重,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适应放在前面,减缓放在后面。因为我们毕竟是发展中国家,有上千万人民要脱贫,按人均水平的话,脱贫以后的生活质量也不高,问题还有很多。

作者:刘海涛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1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