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动态
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行动计划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出席会议并讲话

  8月14日上午,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今后中国气象局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工作。

  会议由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主持,副局长许小峰、党组成员孙先健出席发布会。

  郑国光提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国气象部门将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积极做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贯彻落实工作。

  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既是我国政府履行国际义务的客观需要,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认识加强气候变化工作是党和政府赋予气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认识做好气候变化工作是气象部门服务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大局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增强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放到重要位置。

  其次,要明确任务,提高能力。一要进一步加强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的防灾减灾工作,增强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能力;二要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及适应措施研究,增强气候变化服务能力;三要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业务系统建设和科技研发,增强气候变化业务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四要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舆论引导能力。

  再次,要狠抓落实,取得实效。各级气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部门分工;发挥气象部门在各地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或行动计划中的作用;围绕气候变化的热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关心和关注的重点问题,继续提供有针对性的、高层次高质量的决策服务报告;认真做好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政府评审和参会准备工作,争取在我国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等重大气候外交活动中有更大的作为;继续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和科普工作。要采取积极务实的行动,全面完成2007年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10大类、33项工作任务。

  郑国光说,应对气候变化,气象部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坚持做好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福祉安康做出新贡献!

  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行动计划是中国气象局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方案和国务院对包括中国气象局在内的各部门的分工而专门指定的行动计划。这个行动计划一共包括八项主要行动, 30条具体措施和六项保障措施。

  会上,中国气象局科技司司长郭亚曦就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行动计划作了介绍。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及有关职能部门、直属单位领导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发布会文字实录(转自中国气象局网站)


  主持人:王守荣副局长

  内容:《行动计划》及《国家方案》发布以来我局应对气候变化主要工作情况介绍  

  时 间:2007年8月14日(周二)上午9:00-10:30 
 
  地 点: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一楼会议室

  王守荣: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新闻界的朋友们上午好。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今天中国气象局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行动计划有关工作部署,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同志,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同志,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中国气象局纪检组组长孙先健同志,以及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和办公室的成员。

  我们今天特别邀请了新闻界的朋友们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让我们对新闻界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7月11日,国务院第18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各部门分工和2007年各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安排,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国务院184次常务会议的部署,中国气象局成立了以郑国光局长为组长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领导小组,加强对气象部门和气候变化的引导,并制订了中国气象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行动计划和2007年下半年工作措施。前不久专门召开了气象部门电视电话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在当前气候关键时期,我们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表明我们中国气象局对加强气候变化高度重视。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议程,首先是请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同志讲话,然后请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司长郭亚曦同志介绍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行动计划。

  郑国光: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同志们,上午好。今年2月到5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相继发布了三个工作组的第四次评估报告,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国际环境外交和政治领域热点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未来100年全球气候还将持续变暖,并将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我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至关重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主持会议或批示,要求加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今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一线气象工作者时强调,气候变化是国际上热点问题,你们要做好研究工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2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气象局专报上批示,要高度重视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和灾害。3月9日,回良玉副总理专门主持会议,听取气候变化工作的汇报,并明确要求要充分认识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严峻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把握复杂性及其影响全局性,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和灾害。6月4日,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我国第一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既是我国政府履行国际义务的客观需要,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国务院还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下发了落实《国家方案》的各部门分工和2007年工作安排,全面部署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这些积极务实行动,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和信心,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组织我国气候应对变化工作。近些年中国气象局组织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负责IPCC国内组织工作,积极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活动,组织有关部门设计和推荐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建设等。近年来,中国气象局积极参与IPCC气象报告编辑和组织政府评审工作,参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制定,气候变化对内对外宣传,特别是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供了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决策建议等,为推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布以后,中国气象局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组织讨论和制订了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行动计划,今天正式发布,全面部署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国气象部门将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要求,积极做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贯彻落实工作。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既是我国政府履行国际义务的客观需要,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认识加强气候变化工作是党和政府赋予气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认识做好气候变化工作是气象部门服务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大局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增强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紧密围绕国家的中心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加快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综合实力,努力完成我局贯彻落实国家方案的各项任务。

  第二,要明确任务,提高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气象局将进一步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的防灾减灾工作,增强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能力,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重要位置,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监测预报预警水平,防范极端天气气候灾害。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及适应措施的研究,增强气候变化的服务能力。三是要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业务系统建设和科研的研发,增强气候变化业务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气候变化业务能力建设,推进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和温室气体观测系统的建设,加强研发,形成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够成为国际科技界认可的研究成果。四要加强科普宣传,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舆论引导能力,抓紧完成科普宣传材料编写,普及基础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气候变化意识。        

  第三,要狠抓落实取得实效,中国气象局要求各地气象部门加强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建设,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部门分工,发挥气象部门在各地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或行动计划中的作用,围绕气候变化的热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关心和关注的重点问题,继续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决策服务的材料。当前要认真组织做好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的政府评审和参会的准备工作,因为这个综合报告,更重要。

  前面我们IPCC发布了三个工作组评估报告,在这三个工作组评估报告基础上,IPCC要组织已经编写了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这个综合报告的读者对象就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所以我们正在组织和国内专家和有关部门对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进行中国政府的评审,因为这个报告将涉及到下一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政府谈判。        

  而且我们还要积极争取我国参与联合国的外交活动有更大的作为,做好宣传和科普工作,采取积极务实行动,全面完成2007年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十大类33项的工作任务。

  同志们,应对气候变化气象部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坚持做好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福祉安康作出贡献,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王守荣:谢谢郑局长的讲话,郑局长强调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应对气候变化重大部署和极端重要性,中国气象局对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同时郑国光局长讲话的重点就是当前怎么样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贯彻落实国务院的17号文件,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对气象部门进行三个方面总体部署。一个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第二是明确任务,提高能力,第三狠抓落实取得实效。

  我们今年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我们提出十个方面要求,33项任务,郑局长对我们的工作进行部署,讲到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这是我们气象部门极端重要的两件大事,我们要以同样的重视,同样的责任心,同样力度全力推进这些工作,中国气象局将按照郑国光局长要求,把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好。我们会议的议程第一项到这里,第二项请郭亚曦同志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郭亚曦: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非常高兴今天能有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及气象局有关工作。

  我介绍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介绍一下国家方案里面明确的气象部门的任务和分工,第二个方面是中国气象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方案各项任务所做的一些工作,第三个方面是介绍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国家方案行动计划的有关内容。

  我这里面说的《国家方案》是简称,就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国务院在6月3号下发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这个通知下发到各个部门,其中提出了七项要求,一是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要明确实施国家方案的总体要求,三是要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措施,四是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五是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用,六是健全体制机制,七是加强组织领导。

  在国家方案中,多处都明确了气象部门应该承担的工作任务,比如说,国家方案里提到气候变化伴随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引发灾害增多的情况,提出各种能源开发,提出气候观测系统建设,开发大气水、人工增雨技术,加强气候观测技术,气象卫星技术,气候变化监测检测技术,气候系统模拟技术等等这些内容,这些都是和气象部门工作紧密相关的。

  7月11号国务院召开184次常务会议,审议应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各部门分工和工作安排两个文件。在这两个文件里面进一步明确包括气象部门在内各个部门应该在《国家方案》中承担的任务和分工。在各部门分工这个文件中,气象部门很多项任务都是负责部门之一,这些任务包括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有效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海岸带及沿海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推动开展气候变化对人力健康影响的研究,推进中国气候变化重点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开发,加强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科研机构人才队伍,以及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    

  在另外一个文件,就是在2007年具体部署下半年工作中,气象部门也参与多项任务,其中这里面在左侧这一栏(指PPT)是气象部门作为第一牵头单位要负责的任务,包括气候变化检测研究机构。做好IPCC第四次政府报告,加强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气候变化国家气象委员会,还有国际气候系统观测。右边一栏(指PPT)也是气象部门主要负责人之一的任务,包括加强管理体制和能力建设,要配合国家方案实施的工作,加强气候变化知识宣传和科普。还要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核心气候变化谈判开展相关议题的方案研究。加强未来减排机制的研究。

  现在我介绍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就是中国气象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方案所做的一些工作。

  《国家方案》下发以后,中国气象局党组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落实工作,6月12号,我局向国务院领导报送贯彻落实《国家方案》的措施,提交有关报告,成立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郑国光局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不久前又召开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整个气象部门的学习国家方案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行了部署,另外上报国务院中国气象局关于应对气候变化部门分工及措施报告,制定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国家方案》行动计划,并下发各个部门。

  第二个方面工作是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分析能力监测,加快完成“十一五”重大项目,进一步完善气象部门温室气体监测,为完善相关数据做了很多工作。另外在国家气候中心努力组建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研究中心,逐步建立了我国近海风能资源观测网系统,启动开展近海风能、太阳能精细化评估。

  第三方面是加强气候变化科研工作,根据科技部等14部委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我们组织申报积极参加重大科研项目,另外向科技部申请建设气候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对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工作,积极组织气候变化专项,围绕气候变化领域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突破性关键性的研究。

  第四个方面是努力做好IPCC各项工作,召开IPCC中国作者的总结会议,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工作的措施和建议,另外召开了IPCC第四次综合报告政府评审会,并且向国际IPCC秘书处做了反馈。

  第五个方面是做好决策服务工作。主要是提供国内外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活动,重要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的分析,以及收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一些重要信息。组织编写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给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提供了一些决策服务材料,国家气候中心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写了很多的决策服务材料,包括全球台风、飓风形势及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蓝藻爆发等应对措施等等决策服务材料,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并为此批示。

  第六个方面是努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大家都知道,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今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非常多,多灾并发,点多面广局部地区超过历史记录,包括很多地方暴雨、洪涝、淮河流域大洪水,北方很多地方强降水,包括雷击也导致很多人员伤亡,为此中央领导同志对防灾减灾做了多次重要批示,下发很多重要文件。中国气象局做好贯彻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采取多项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保障到位,提高预报频次和准确率,发布了很多期的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在预报服务取得成效。还有一些跨部门委员会的牵头工作,加强科普宣传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许多位局领导都接受很多中央媒体各个刊物网站的采访或在线交流,刊发文章。另外我们很多局领导到各个部门和省授课、报告,另外中国气象局也在组织编写一系列科普宣传画册和电视系列片等等。

  第三部分,我介绍一下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国家方案》行动计划。这个行动计划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方案和国务院184次常务会议对各部门的分工,中国气象局制订了这个行动计划,这个行动计划已经发到气象部门各单位,报送国家气候变化应对领导小组。这个行动计划一共包括八项主要的行动,一共有30条具体措施,同时还有六项保障措施。

  指导思想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国家方案为指导,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的贡献。

  总体目标是刚才在郑局长讲话里面提到了,我们有四个加强,加强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能力等。

  第一项行动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协调配合,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这个里面包括两项具体措施,一项措施是要加强领导,要切实加强领导,针对气候变化管理体系薄弱的问题,结合本单位实际,加强各级气象部门管理体制和能力建设,适应目前工作迫切需求。

  第二项是各省区市气象部门,编制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中,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努力做好工作,发挥气象部门在各地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或行动计划中的作用。

  第二个主要行动是加强气候与气候变化综合观测系统的建设,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可靠的保障和基础信息。包括建设高精度和高稳定性的气候观测系统,尽快建成我国温室气体观测网,加强卫星遥感监测,加强全球温室气体监测和分析能力。

  第三个主要行动是加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防灾减灾工作,增强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防御气候灾害的能力。我们这个行动计划主要行动都是按照国家方案和各部门分工制定。

  有三个具体措施,一项是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范和应对全球变暖引发天气气候事件工作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落实,编制并实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2007年到2020年),指导全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全国预防气象灾害能力,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推进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现象预警发布能力建设。

  第四项主要工作是加强评估和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服务能力。包括增强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强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适应变化的能力,保护管理水资源开发能力,增强气候承载力的分析,以及对社会经济影响和措施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以及国家决策所关心的重点、提供高层次高质量服务报告,还有促进气候背景下引导清洁能源开发和有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第五项行动推进气候变化领域科学研究和开发,加强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人才支撑。有科技部发布的专项行动,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突破性关键性的研究,要开展未来气候变化与来气候变化预测预估变化,提供到2010年气候变化措施。

  第六项加强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利用影视和电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加强对全社会的宣传,还要继续大力组织气候变化科普教材,使之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利用科普场馆举办相关展览,还要利用多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对全社会相关行业各领导等技术培训。

  第七项活动加强我局牵头跨部门委员会的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和决策咨询能力,这里面包括要加强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工作,利用专家委员会积极为我国政府制定相关气候变化战略方针、政策法规等等提供科学咨询建议,还要加强国家气候委员会的工作,加强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委员会工作,我们协调各个部门共同贯彻实施气候系统方案。

  第八项工作是加强IPCC主要工作,加强国际谈判与国际合作,加强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中的影响力,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有关气候变化活动,参与IPCC第四次评估和未来IPCC第五次评估活动各项工作,另外更深入、全面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等各项国际谈判行动,组织部门内外专家展开研究,维护国家利益。通过多边双边渠道,参与国际组织气候变化活动合作,提高我国在气候变化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行动计划中还有六项保障措施,第一项是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第二项是加强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第三项是加强气候变化人才队伍建设,第四项是加强气候变化经费投入和能力建设,第五项措施加强气候变化法规标准体系建设,第六项是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这六项措施都有一些具体的文字描述,就不在这里详细介绍了,给每位同志都发有文字材料。

  我的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王守荣:刚才报告实际上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讲了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十七号文件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气象局了哪些工作,采取了哪些举措。第二部分是介绍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个行动计划,这个行动计划明确了我们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第二部分是重点,这个行动计划本身的内容是八个方面的工作任务,30条具体工作任务。这和刚才我们讲2007年33条是一致的。今天讲的行动计划是我们未来五年到十年工作重点。今年下半年30条是当前要做的事情和工作。最后行动计划部分就是六项措施,为了能力实现我们的目标,为了能力完成我们的30项任务,我们将采取六个方面的措施,我想郭亚曦司长介绍的内容还是比较清楚的。

  下面我们愿意回答新闻界朋友们感兴趣的问题,有请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宋连春博士和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国际合作司的陈振林博士,来回答记者的问题。

  记者:我是新华社记者,是不是今年极端气象灾害造成损失特别大,未来我们加强观测与减灾方面,近期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另外一个问题是,今年我们气象局已经发布了渍涝和中暑气象预报,是以前没有的,近期有没有其他的气象预报推出。

  王守荣:我简要回答一下你的问题,然后再请宋连春司长做详细回答。

  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是紧密关联的,那么我们讲到的气象灾害,它本身是一种异常的气象现象,包括天气和气候两个方面的灾害。那么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灾害成加剧趋势,一些气候极端事件,成了灾害。比如温度走向极端就是高温,这样就加剧极端事件的发生。事实上大家知道,工业革命100多年以来,气候不断的变化,那么气候极端事件气象灾害也成了加剧趋势。最近二三十年以来,气候变暖幅度加大,极端事件频率也在加剧,损失也在加剧,最近一二十年总体趋势如此。今年以来,极端事件也造成了灾害,比如说今年春天我们在东北的大雪,紧接着后来雷电灾害,我们汛期的洪涝灾害,包括强降水和台风造成的洪涝灾害,还有干旱。这一段时间里,南方广东、江西、福建、浙江、湖南还是干旱,东北前一段时间也是比较旱的。典型的就是重庆去年是百年的大旱,今年是115年大涝,这都是极端事件和气象灾害典型表现。我们中国气象局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对防灾减灾应对极端事件高度重视。前一段时间我们在国务院报告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国务院出台了国办49号文件,就是加强防御气象灾害工作,包括应对气候极端事件,有关更详细的资料,我们下面请宋连春博士做一个简要的回答。    

  宋连春:的确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们国家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多,尤其是今年,应该说是我们多项气象记录被打破,整个气象灾害呈现种类多,范围广、强度强的特征,包括区域性旱涝灾害交替发生,淮河流域整个7月份降雨量属于历史第二高,江南、华南发生区域性夏旱,包括东北,还有突发性强对流天气非常频繁,雷电导致人员死亡人数是历史之最。我们气象局在防御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几方面,一个是我们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设备对灾害进行进测。第二我们提高了精细化对我们灾害性天气预报的水平,特别是短时临近预报水平。第三点是我们加强气象预报信息发布工作,我们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和途径,使我们气象灾害预报信息传达到广大社会公众手中,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还要继续的努力。第四方面工作针对气候变化变暖背景下的极端事件新的特征,中国气象局组织制定国家气象防灾减灾规划,这个规划对我们新时期气象灾害变化特征,怎么样防御都做了明确的相应规定,希望这样的规划能够指导我们各个部门政府,有效防御我们气象灾害的问题。

  第五是我们加强气象灾害科普宣传工作,我们印发了很多宣传材料光盘,下发到社区,下发到中小学校,希望能够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来提高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

  刚才记者朋友提到第二个问题,就是增加预报项目,这是我们发展的趋势,中国气象局会根据各行各业对气象工作预报更精细化的需求,我们会提供更多的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的一些预报产品,比如讲最近我们跟铁道部联合下发文件,我们要针对铁路交通安全问题提供气象保障服务,这样的产品,我们还会更多的。

  王守荣:我还要给记者朋友提供一个信息,我们初步考虑在9月份召开全国性防御气象灾害的会议,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会议,到时候我们会及时跟新闻界朋友联系,欢迎你们来参加这个会。
    
  记者:我是大众科技报记者,这里面谈到《国家方案》,提高科学指导生态建设问题,我想问问有什么举措,减轻极端天气对生态建设影响方面有什么举措,现在做了什么,打算做了什么,谢谢。    

  王守荣:生态的确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气候与生态是有紧密的关联,大家知道,我们气候系统包括五大层次,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很重要的一个是我们生物圈,整个系统是一个大家庭,紧密关联。那么生态对气候的影响,气候返过来对生态也有影响,我们高度重视。国务院分工里也要求我们气象部门和有关部门加强合作,评估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对策建议。事实上我们中国气象局最近几年业务当中,我们现在八个方面领域,称为轨道,这里面包括我们生态和农气这个轨道方面领域的工作。当然这项工作生态是很大的问题,是需要全国一盘棋来统筹解决的。事实上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已经在全国建了几十个生态站,我们在这个基础之上,又进行了补充性的生态观测的建设,而且“十一五”期间还要继续加强这一方面的建设,这是我们的工作基础。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要利用现在现有的气象观测手段,包括我们的气象卫星,包括现有的全国三千多个台站加强生态方面的监测,还要开展生态评估。事实上我们国家气象中心从去年以来开始做半年、一年全国生态状况的评估,并且及时给党中央、国务院上报材料,我们各个省里面,甚至到各个地区进行报告,受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大气圈和生物圈交互作用,这样工作有两个好处,一个可以提高本身气象预报水平,我们气象模式大家听说过,天气模式、气候模式跟生态系统都有关系,这是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我们通过这样工作以后,可以了解相互作用的机理,我们通过气候区,我们可以了解什么地方,适合什么样的植被,适合什么样整个生态条件,这样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和建设方面对策建议,当然这项工作我们还有很多的问题要解决,将来也欢迎我们各个部门的同志,各个部门同事共同从事这项工作,也欢迎新闻界的朋友来呼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记者:您说的问题是什么?

  王守荣:我们现在对生态环境和气候系统、大气过程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我们了解还不是很深,所以这样的话,就是我们在提高我们预报水平,在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方面,我们要继续深入开展工作,我所说的问题是指这些不足,我们要加强。     

  记者:您好,我是中国气象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首先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行动方案要增强气候变化服务能力,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目标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在行动计划的原则有一个要优先安排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参与气候变化领域国际活动急需的业务工作,我想问哪些工作是最急需的?
   
  王守荣:我先就第一个问题简单说一下,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气候变化服务的目标和任务,服务包括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监测。监测全国的气候变化。第二点是预测,如果新闻界的朋友对预估这个词不熟悉,就当作预测来理解,就是我们未来气候怎么变化,我们提出三个阶段,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的时候全国气候变化怎么样,第二,2050年,本世纪中叶,初步建设现代化国家气候是什么情况,再一个本世纪末,这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第三个方面工作,是气候变化对我们方方面面的影响,包括我们刚才这位女士提到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有气候变化了以后,我们怎么来采取措施,两个方面,一个是要减缓,减缓就是说要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主要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地覆盖。还有气候变暖怎么采取适应,我们讲的是这些内容,形式上有预报产品,重大服务的咨询和科普作品,向社会各界的传播,这个问题我想请董文杰博士做简要一个补充,然后再请我们陈振林博士回答您外交的问题。    

  董文杰:我想这个服务我们可以分两大类,第一类是服务于人民,这是向公众提供的服务。这里面包括告诉人民,告诉大众,气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什么状况,是百年一遇还是千年一遇,是向好的方向变化还是向坏的方向变化,告诉老百姓现在极端高温热浪越来越多,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要告诉老百姓极端降水事件增多,防止严重洪涝。 同时因为是极端气候变化,使得强台风的频率增加,还要告诉老百姓,出海打鱼时要保护自己。另外要告诉老百姓气候变化带来的交通问题,带来居住安全问题,包括带来雷电影响的问题。通过公共服务,包括科普宣传,这是气候一类服务。第二类气候变化服务,是服务于国家,这是决策服务,第一是要告诉国家的决策领域,这种气候变化有可能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对国家一些重大发展战略带来什么影响;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会带来什么影响;对国家产业结构,农业种植包括国家的国防生态这方面安全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及早采取措施。这是服务于国家,服务国家另外一方面,是气候变化是国际上一个重要的问题,包括在联合国里面也展开气候变化的辩论,包括IPCC,这时候我们要告诉国家,目前气候灾害是怎么变化的,中国应采取什么样的科学态度,怎么样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减缓气候变化。   

  陈振林:谢谢,为气候变化国际交往、国际合作或者是环境外交提供服务,一直是中国气象局重点工作之一。这么多年来,中国气象局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管是针对国际上热点问题,重大活动,比如说提到的八国峰会等等,还有多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国际谈判提供有针对性的材料还有结果。另外我们作为业务单位,在温室气体监测,在大气层监测方面开展业务,积累材料,为我们国家拿出自己有分量、有说服力的数据。

  刚才记者朋友问到下一步我们行动计划里面提到,要把国际决策服务放在首要位置,有什么任务。刚才一开始郑局长讲话里面提到IPCC年底发布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这个报告是在今年2月到5月发布的报告基础上的集成,适度回答交叉性的问题,当然面对对象是各国领导者。这次大家知道,目前气候变化外交谈判领域,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国家面临的压力非常大。IPCC作为给公约谈判直接提供科学数据,这个报告分量非常重要,政策指示性作用也非常强,我们认真组织对这个报告政府评审,包括专家参与编写。下一阶段,针对这个报告的主要结论,针对发达国家提出来的一些重要的引用论据,拿出我们有针对性的分析意见,供我们参加外交谈判人员参考。

  另外这次年底召开地方会议,也试图取得突破,在2012年以后,国际减缓气候变化问题上,我们要针对这些重大问题,拿出我们自己的材料,也就是为国家参与外交谈判,为维护国家利益,既做到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同时,又在联合国树立良好形象,这是我们在国际交往方面围绕重点领域,下半年包括今后一段时期重点解决的问题,谢谢。

  王守荣:我们中国气象局在气候变化外交方面,主要四个方面工作,时间关键点点题。第一是IPCC,IPCC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也是一个政府机构的国际组织,那么这个组织主要是提供科学基础,实际上它是带有外交谈判这种导向,这样国内的工作是由中国气象局牵头。第二项是参加联合国气象变化框架公约谈判,京都议定书是这项工作。第三项参与各个政府间双边气候活动。第四个国家上科学上交往,我们在国内举办了科学会议,也在国际讲台上我们也发表了很多的成果,我们的理论上探讨,主要是这四个的工作,欢迎记者们继续提问。

  记者:我是东方早报记者,在外面大厅宣传栏上看到,在多个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下,到本世纪末全球的平均升温大概在1.1到6.4度,就是说对于低排放情况升温是1.1到2.9,对于高排放是升温到1.1~6.4度,那么分别应对我们是一个什么情况,公众对全球升温1度2度没有什么感觉和认识的,我想这样一个结果,对他们自身的行动,可能会更有一些好处,对于他们在这方面能不能从自身的行动作起,谢谢。

  王守荣:我们感谢这位女士给我们提出一个非常好的命题,就是升温之后对自然生态和经济系统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是非常好的科学命题,但是实实在在的说,目前在这个问题上的确存在科学上不确定性。就是升温如果是在1.1度的话,那么影响也不小,将来对生态系统,对我们社会经济系统也不小,如果真的是6.4度,可能对全世界,包括我们中国影响更加大,大到高度关注,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来应对的问题,那么就这个问题,国际上也是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温度超过2度以后,洪涝灾害,饥荒,其他方面的生态系统脆弱性可能就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科学问题。对于未来气候变化,对我们各个方面的影响,我们初步做了一些工作,这些工作中国气象局还是有不少的成果。

  最近可能你们也注意到,科技部牵头出了一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这份报告对于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已经做了一些初步的展望,但是我们认为,这项工作还很不够,我们未来五年,我们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正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要利用国家的重大科学计划,对你提出的问题要专门列为专题研究,在一年到三年时间里,拿出更加具有新意的成果。    

  记者:您好,我是新京报记者,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建设情况。
   
  王守荣:我们请宋连春博士回答您的问题。

  宋连春:应该说中国气象局正在进行设计和建设发布系统,目前主要的手段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我们电视,我们去年已经开播中国气象频道,现在正在积极推进中国气象频道在各地落地工作,使我们千家万户,使我们老百姓能够24小时收看气象频道,知道我们的气象预报。第二个手段是手机短信方式。大家知道目前全国气象信息发布的手机拥护有8000多万用户,如果一旦发生突发性气象灾害,气象部门跟有关的通讯部门把预警信号进行群发,特别是使全国64万防汛人第一时间拿到气象资料。

  这还不够,我们正在和相关部门联合做小区广播的试验,采取小区广播技术,尽可能提高我们的预警信号的覆盖面,我想这是第二个手段。第三个手段是通过移动和固定电视显示屏的方式,特别是面向城市,为城市市民提供气象预警服务。大家知道我们城市显示屏很多,包括公共汽车、地铁很多的移动信息屏,我们通过和相关部门合作,把预警信号通过显示屏方式发布出去。比如上海我们已经12000多块显示屏,能够向市民提供服务。第四种是目前中国气象局极力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说这些传统的方式,仍然是不能到达偏远山区、牧区,中国气象局在实验利用卫星广播的技术,使我们气象信息能够达到传统的通讯手段达不到的地方,特别偏远、农区、山区,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我们的覆盖。这是我们做气象预警信息发布重点要做的几个方面的工作,中国气象局正在紧锣密鼓做,国务院还要召开这方面的会议研究这方面的工作。
   
  王守荣:国务院最近已经有了计划,加快信息平台建设,承担单位很可能是中国气象局,因为我们在信息搜集和传播上有现成的网络,这项工作,我们中国气象局也会抓紧这项工作的建设。     

  记者:我是新华社记者,前面提到气候资源条例,我想请专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气候资源和这个条例。

  王守荣:气候资源,就是气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我们国家从南到北有五大气候带,从西到东有三个地理上的台阶,那么不同的气候实际上决定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决定了粮食系统,所以这个气候是一种资源,我们怎么把水、光、热、风能源利用好,这就叫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以气候是个资源。我们刚才讲到生态系统,讲到粮食系统,我们国家现在清洁能源只有7%,国家在“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其中水、风、太阳能就是很好的清洁能源,生物能源跟气象也有关系,水是通过我们人工影响天气,天气可以增加水库的蓄水,那么就是一种资源,风能的开发,这是国家非常关注的事情,实际上也把这项技术上的工作任务交给中国气象局,“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加强这方面风能评估。太阳能跟日照有关系,跟气象部门也有关系。我们要加强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希望能够出台一个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法规性文件,这项工作正在向国务院法制办和人大进行汇报,我们也欢迎和恳请记者呼吁这方面的工作,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记者:我是中国新闻社记者,我问一下董文杰主任,因为我们国家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我想现在国家气候中心,对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气候变暖的研究有什么进展,现在国家气候中心最关注是那一块?

  董文杰:最新的研究进展气候变化这方面我们国家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国家气候中心在气候变化监测方面,围绕我们国家气候变化温度变化是什么样子,给出了比较精确数据。第二个是这种变化过去50年中国的区域气候,气候系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及与中国天气气候相关的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包括海洋,包括相关的生态,国家气候中心都有比较新的研究。第二个方面是在气候变化预测方面,我们有新的进展。在IPCC第四次报告里面,国家气候中心的气候模式第一次参加进去,通过评估比较以后,国际上接受国家气象中心的模式,我们参与了这个评估,我们对未来100年做了预测,所以你现在看到这个曲线上你会发现两条中国曲线,一条是我们国家气候中心做出来的。现在国家气象中心第二套模式已经运行了,我们做了一个100年实验,我们发现比第一代模式有明显的进步,会对我们国家以及全球未来气候怎么变化,包括对我国有什么影响,会有更准确的预测和有更加好一些的影响评估,也能够给国家提供对策。第三个方面,最近一段时间的进展,主要是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中国极端气候事件,高温影响天气事件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做了什么样的工作,我们最近做了台风的研究工作,当然后面还有很多的工作,影响咱们国家防灾减灾体系战略调整的问题,还有我们正在做极端干旱事件的研究工作,我们后面还在做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安全,粮食安全这方面的研究。    
 
  王守荣:气候系统是全球的,但是中国有中国的特征,我们的气候中心还是做了大量工作,现在气候中心正在争取成为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个区域气候中心,就是亚洲区域中心,将来不仅仅可能要关注我们中国,可能还要关注亚洲,亚洲的气候变化。

  看看我们哪位记者朋友还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什么问题,我们今天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我们非常高兴今天新闻界的朋友,满怀兴致来参加我们这次新闻发布会,大家不仅关心气候变化的问题,还关心防灾减灾及气象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对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我们气象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欢迎记者朋友们常到气象部门来看看,我们也愿意为记者朋友们搞好服务,谢谢大家。  

作者:崔洁 孙楠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时间:2007-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