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院士专家会诊“低碳中国” 接地气把脉长三角

  4月11日下午,院士专家来到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与地方领导、企业代表及民间环保组织一起展开“问计低碳 高峰对话”活动,为杭州的低碳发展献计献策。图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右二)和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右一)在峰会上回答大家的提问。

  “院士专家们深入基层,总结、挖掘各地低碳发展经验,同时也从理论层面为地方低碳发展献计献策。”日前,在低碳试点城市浙江杭州,由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领衔的院士专家团队与地方政府、企业代表展开的一场以“问计低碳 高峰对话”为标志的“低碳中国·院士专家行”活动正式启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在启动仪式上阐述了此次活动的意义。

  活动以“会诊低碳发展 问计低碳中国”为主题,结合当地正在进行的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齐聚一堂进行“头脑风暴”。继杭州之后,院士专家又分赴宁波和江苏镇江深入基层考察、调研。

  杜祥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低碳发展是个科学问题,也是一项长期任务。他充分肯定了杭州、宁波和镇江的做法,希望这三个城市能为其他试点城市带个好头。

  峰值倒逼减碳决心

  当前,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作为低碳试点城市的宁波、杭州和镇江正是抓住了这一突破口。

  “概括地说,宁波经济发展的特点就是能源黑产业重。”宁波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柴利能在与院士专家座谈时,一点不避讳宁波的问题。

  宁波是临港工业发达、民营经济活跃的港口城市,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材料基地和先进的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宁波的发展越来越面临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压力和挑战。因此,宁波是全国42个低碳试点省城市中第一个提出碳排放峰值目标的城市。

  据记者了解,宁波的电力、石化和钢铁能耗占全市总能耗的50%,三大产业温室气体排放分别占全市总量的50%、10%和4%。“因此,我们把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主动控制高耗能产业和相对过剩行业发展。”任柴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宁波以燃煤为基础的电力行业将不再新上项目;石化重大装置在“十三五”期间完成布局后不再上新项目;钢铁着力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实现单位能耗强度明显下降,同时淘汰落后产能,腾挪出用能空间。“当然,我们还下大力气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这样算下来,我们争取在2020年之前达到碳排放峰值,给全国带个好头。”

  “根据测算,在正常情况下,镇江将在2039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但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实行严格的碳评估准入制度,镇江力争在2019年前后达到碳排放峰值目标。”当记者问到一下子提前20年有没有困难、困难怎么解决时,镇江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为华表情凝重:“市政府的决心很大,就是要用峰值目标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在全市范围以县为单位,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据了解,到2020年,镇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将下降到1.5吨/万元以下。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华富在杭州高峰论坛上同样表现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去年夏天,杭州连续10天最高气温超过40摄氏度,PM2.5数据也爆表了,这些现象在浙江历史上非常罕见。为此,浙江重新明确了控制气候变化的任务:2015年要比201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19%,2020年要基本形成一个低碳发展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杜祥琬认为,这些城市的做法很实在,落实也很到位,从中能看出地方政府的决心,令他很振奋。他希望这些城市以碳排放峰值为推动力,设计好各自的发展路径,早日达到排放峰值,为其他低碳试点城市带个好头。

  把脉地方发展路径

  据杭州市发展改革委透露,杭州主城区汽车密度超高,汽车尾气污染约占雾霾污染源的40%,比例超过北京。对此杜祥琬认为,限牌控制汽车增长是一个做法,油品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生产油品的公司应该有社会责任感,舍得花钱提高油品质量。“老百姓的节能意识和习惯也要提升,应该主动根据实际需要购买小排量汽车。”他补充说。

  苏伟建议说:当前,减少企业碳排放,减少汽车尾气,改善能源结构,对低碳浙江建设意义重大。而这些都需要创新理念制度,引入市场机制有效调节。“要树立碳排放权的价值意识,通过市场机制来推进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减排效应”。苏伟认为,有了市场的价值驱动,企业就会珍惜,要求就会非常严格和准确。浙江如果建立起碳市场,依托完整、真实的核查和申报体系,就能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低碳投资,调动各方面的要素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何建坤认为,浙江一方面可以通过推进碳市场建设来调动企业申报碳排放的积极性,但更重要的是自身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城市建设、消费方式的低碳化。

  杜祥琬也表示,我国目前能源比为工业占70%、生活占30%。而发达国家则是生活占70%、工业占30%。浙江应该优化自己的能源结构,主动参与江苏、上海的风电建设,继续发展核电等绿色能源。

  说到核电,院士专家在与在宁波地方政府、企业座谈时,宁波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王光旭表示,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宁波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达到:源头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综合能效。“其中第一项已取得进展,但另两项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和 困难。”王光旭有些无奈。对此,杜祥琬给宁波支招,建议宁波理性看待核电,可以遵循“发展与安全并举”的原则适当发展核电项目。“这样就能解决能源结构的问题,你们的能源就不再是黑色的而是绿色的了。”杜祥琬表示。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刘燕华则建议,宁波不可跟风煤改气,要发展多元化能源。“比如,可以建一些小型核电站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藏能于民’。”

  院士专家都一再强调基础数据搜集工作的重要性。周华富表示,浙江正在建基层数据体系,目前正在编省、市、县三级的温室气体清单,争取明年把所有清单编好。同时,也准备编1700多家重点企业的碳报告,争取用两年的时间把浙江省的碳排放基础数据做扎实。苏伟肯定这种做法,他表示,只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才能找到实现峰值目标的可行性路径。

  在看到镇江全市上下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推动低碳建设,有决心、有措施,并将碳考核为抓手时,苏伟充分肯定他们的做法,并建议镇江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探索突破低碳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在税收政策、价格政策等方面出台更多有效措施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壮大。杜祥琬则建议,镇江可将智慧城市与低碳城市建设相结合,发挥更大作用。

  低碳是惟一出路

  “低碳发展最主要的还是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国务院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杭州的高速公路边上,我发现了一句口号:‘低碳是唯一的出路’。这话说得非常好。”苏伟认为,低碳发展必须动员全社会,只有全民参与,绿色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据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强熠介绍,杭州近年来通过科普周、低碳日等活动为载体,依托中国杭州科技馆、天子岭经济循环教育基地等平台开展低碳城市宣传,引导全体市民了解低碳知识,崇尚低碳生活。

  此行杭州高峰论坛就选在了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内,可谓意义深长。记者在科技馆内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背着书包一边在各种仪器旁做着科学小实验,还一边讨论。甚至看到两位老年人在科技馆内流连。记者好奇地问其中一位已有些驼背的老人,老人说,正好路过这里,就进来想了解了解什么是低碳。“每天都会有学生和市民来参观,周末人更多。”一旁的保安向记者介绍说。据馆长吉京杭说,2012年7月18号开馆以来,低碳馆接待了65万多观众,还有近800个团队。而未来,低碳馆会办越来越多的低碳专题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学习新知识,并进一步深入企业、学校、社区,把低碳理念传播得更广、更远,影响更多人。

  “应该推出更多技术便利,鼓励广大市民多乘公车、多骑自行车、多点节能意识,参与低碳社会建设。”中国网新创建总裁张旭光在峰会上表示,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吸引更多市民参与低碳。“比如碳币积分概念,用智能化手段将市民个人低碳行为记录下来,再提供激励。”他还表示,以后可以建立起相关公共账户和企业账户。

  低碳理念的灌输还要从娃娃抓起。院士专家们走进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向学校赠送了宣传低碳理念的书籍。学生们积极提问,兴致很高,更有学生在活动结束专家离场时,还拉着苏伟向其提问,苏伟耐心地一一解答。

  据悉,“低碳中国·院士专家行”活动将持续深入开展,并将发掘各地低碳发展成功经验和优秀案例。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家单位又面向全国开展了“2014年度优秀低碳企业、低碳人物、低碳园区(社区)征集评选活动”并已有多地上报优秀案例资料。

  苏伟表示,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一个通知,要在全国大致1000家低碳社区开展试点工作。“这项工作还靠地方政府来组织、推动,要调动市民的积极性,鼓励社区积极参与。”苏伟还强调,在动员全社会、全员参与方面,一些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薛秀泓
来源:中国改革报
时间:201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