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动态
海洋局采取措施强化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记者从4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的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上获悉,国家海洋局将充分发挥科技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大力发展海岸带、近海和影响气候变化的大洋及极地关键区域的长期观测、调查和科学技术研究,加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

  占地球表面积达71%的海洋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全球热量的分配、水循环中的作用和二氧化碳的吸收等方面,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与此同时,气候变化也给近海和海岸带造成了海平面上升、海洋灾害加重、海岸侵蚀加剧及滨海湿地、珊瑚礁、红树林等脆弱生态系统退化等负面影响。

  国家海洋局科技司邱志高副司长代表国家海洋局,在本次论坛上向各国与会代表介绍了我国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首先,制定海洋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政策。去年6月我国政府颁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将海岸带和沿海地区列为适应气候变化四个重大领域之一后,国家海洋局立即印发《关于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有关工作的意见》,对海岸带、近海区域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各项海洋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海洋规划的编制,并落实在海域使用和海洋环境管理中。

  与此同时,国家海洋局不断加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海洋立体监测网体系;在现有海洋断面监测的基础上,启动卫星遥感的海洋二氧化碳监测、评价工作;开展大洋和极地环境调查、观测、监测、预报能力建设;不断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据介绍,国家海洋局将力求在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的支撑下,形成布局合理的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网络,为抵御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技术保障。继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与美、日等国共同组织开展中美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调查、海洋-大气耦合响应实验调查和中日黑潮调查、副热带环流调查等工作之后,近几年,我国在极地、大洋海气相互作用科研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近期,国家海洋局正在组织实施我国沿海及近海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对策研究,开展基于卫星遥感的海洋碳循环监测系统的研制,深化有关气候变化的海洋基础研究;加强海洋监测和预报技术、海洋生态保护技术和海岸带管理技术研究;开展近海固碳能力、碳捕获和碳埋藏技术的研发等。

  此次论坛是我国政府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论坛。3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机构的政府官员、科学家、企业家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共600余人与会。气候变化领域的世界领军人物在论坛上共同讨论了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进建立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机制和创新解决方案。论坛由中国科技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世界气象组织联合主办。

 

作者:杨璇
来源:海洋局网站
时间:2008-04-30